回归20周年 “信暖工程”支持内地乡镇基础教育

2017-06-02

王锦辉基金会与香港浸会大学合作开展 “信暖工程”服务学习计划,首次组织20多名本地、内地、国际学生和校友代表,前往基金会在江西省大余县捐建的两所小学及其所处小区,进行约两个星期义教和服务,并探访留守儿童和敬老院、与赣南师范大学师生交流等。计划注重可持续性,首阶段为期三年、每年进行两次,旨在透过社会服务及校友经验的传承,拓展香港大学生视野、培育正面价值观,同时也延续基金会对内地乡镇教育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全国建校助学 推动交流学习

王锦辉基金会以坚持助学行善闻名全国的金城营造集团创办人、香港浸会大学首届院士王锦辉老人命名,在身兼浸大基金董事局副主席的金城营造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王国强博士领导下,20多年来支持国家和香港的慈善与教育事业,于内地19个省和自治区的偏远贫困地区累计捐建100多所学校,设立奖助学金资助贫困学生;在香港除了捐资兴建浸大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亦一直支持不同大学和专业院校发展。

身兼浸大咨议会成员、本身亦是浸大校友的王绍基执行董事表示:“首次活动能够在江西成功举行,离不开浸大工作团队和基金会同事的策划与努力,更有赖江西省青联、赣州市青联以及大余县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与全力配合。活动在当地备受重视,青龙赤江金城小学、黄龙灵潭小学都是当年透过『百所学校计划』由王锦辉先生捐建的,也是基金会一直关心支持的学校,师生对我们的到访和服务非常感激。”

“信暖工程”的一项特色是,所有参与服务学习的成员先前往基金会在东莞的基地“燕岭园”,与来自东莞理工学院的10多位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交流,借鉴他们过往服务内地贫困地区的真实经历和心得。社会学三年级庄凯乔同学表示,很高兴到江西省义教前,有机会先向内地志愿者借鉴了许多有用信息,例如利用昵称建立亲切形象等,管理课堂亦要宽紧得宜,让学童能够轻松但有效地学习。

王绍基执行董事表示,“当年王锦辉先生在东莞家乡捐助了包括东莞石排医院、东莞理工学院等许多教育、医疗和城市发展项目,基金会的慈善教育事业也是从这里起步发展到全国范围。相信香港和内地学生怀着乐于助人的共同愿望,透过真诚交流,能够更好地为每次两星期的义教和服务作好准备。”他对东莞市青联和各有关单位的支持深表感谢。

近年来,基金会逐步从全国范围捐资建校的硬件领域,转向持续推动跨地域交流学习、合作提升内地教育水平的软件领域,包括为香港学生设立不同类型的服务学习、国际交流奖学金,以及资助内地不同地区青年教师参与国际教育论坛。王绍基执行董事表示:“作为基金会第三代,我们希望透过『信暖工程』的新模式,延续与浸大的成功合作及长期发展。”

望港生实践所学 以服务回馈社会

领导香港浸会大学开展计划的副校长(教与学)周伟立博士表示,大学不但希望同学可以通过社会服务实践所学,更重要的是让同学思考平等、公义等社会课题,并对不同社群建立同理心。另外,在筹划、执行及参与服务项目的过程中,同学可建立团队精神及责任心,成为具知识和乐于服务的世界公民。他期望学生能充分把握各方共同创造的这个服务和学习的机会,亲身体验回馈社会的意义。

服务团团长、中医药学院教学科研部副主任余坚文博士表示,计划由学生作主导,包括构思、执行等,大学期望他们学习项目管理,亦要切实地思考当地社群实际需要,提供持续及适切的服务。

浸大校友会当然委员萧泰仑是活动的参加者,他指浸大同学统筹及组织大部分服务活动,懂得随机应变,执行能力有一定水平,加上当中的热诚及投入,让他深受感动。作为校友,他期望在未来继续与学生分享经验,鼓励他们精益求精。

生物科技二年级潘俊乔分享今次义工活动的得着时指,最难忘的是完成义教后,当地的孩子流泪送别义工队,令他们既窝心又不舍。由于当地学童从没有与外国人接触,来自美国的Joshua Claassens和英国的Timothy Berrow两名国际学生大受欢迎,所到之处小孩都争相与他们握手。Joshua表示,当地的教育模式较单向,较难孕育创意,希望未来除了帮助学童外,亦可以启发老师,他更承诺毕业后会再到当地服务。
 

返回上一页

 

金城营造集团          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        燕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络我们

©2016 王锦辉基金会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