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0周年 「信暖工程」支援內地鄉鎮基礎教育

2017-06-02

王錦輝基金會與香港浸會大學合作開展「信暖工程」服務學習計劃,首次組織20多名本地、內地、國際學生和校友代表,前往基金會在江西省大余縣捐建的兩所小學及其所處社區,進行約兩個星期義教和服務,並探訪留守兒童和敬老院、與贛南師範大學師生交流等。計劃注重可持續性,首階段為期三年、每年進行兩次,旨在透過社會服務及校友經驗的傳承,拓展香港大學生視野、培育正面價值觀,同時也延續基金會對內地鄉鎮教育發展的關心和支持。

全國建校助學 推動交流學習

王錦輝基金會以堅持助學行善聞名全國的金城營造集團創辦人、香港浸會大學首屆院士王錦輝老人命名,在身兼浸大基金董事局副主席的金城營造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王國強博士領導下,20多年來支持國家和香港的慈善與教育事業,於內地19個省和自治區的偏遠貧困地區累計捐建100多所學校,設立獎助學金資助貧困學生;在香港除了捐資興建浸大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亦一直支持不同大學和專業院校發展。

身兼浸大諮議會成員、本身亦是浸大校友的王紹基執行董事表示:「首次活動能夠在江西成功舉行,離不開浸大工作團隊和基金會同事的策劃與努力,更有賴江西省青聯、贛州市青聯以及大余縣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與全力配合。活動在當地備受重視,青龍赤江金城小學、黃龍靈潭小學都是當年透過『百所學校計劃』由王錦輝先生捐建的,也是基金會一直關心支持的學校,師生對我們的到訪和服務非常感激。」

「信暖工程」的一項特色是,所有參與服務學習的成員先前往基金會在東莞的基地「燕嶺園」,與來自東莞理工學院的10多位大學生志願者深入交流,借鑒他們過往服務內地貧困地區的真實經歷和心得。社會學三年級莊凱喬同學表示,很高興到江西省義教前,有機會先向內地志願者借鑒了許多有用資訊,例如利用暱稱建立親切形象等,管理課堂亦要寬緊得宜,讓學童能夠輕鬆但有效地學習。

王紹基執行董事表示,「當年王錦輝先生在東莞家鄉捐助了包括東莞石排醫院、東莞理工學院等許多教育、醫療和城市發展項目,基金會的慈善教育事業也是從這裡起步發展到全國範圍。相信香港和內地學生懷著樂於助人的共同願望,透過真誠交流,能夠更好地為每次兩星期的義教和服務作好準備。」他對東莞市青聯和各有關單位的支持深表感謝。

近年來,基金會逐步從全國範圍捐資建校的硬件領域,轉向持續推動跨地域交流學習、合作提升內地教育水準的軟件領域,包括為香港學生設立不同類型的服務學習、國際交流獎學金,以及資助內地不同地區青年教師參與國際教育論壇。王紹基執行董事表示:「作為基金會第三代,我們希望透過『信暖工程』的新模式,延續與浸大的成功合作及長期發展。」

望港生實踐所學 以服務回饋社會

領導香港浸會大學開展計劃的副校長(教與學)周偉立博士表示,大學不但希望同學可以通過社會服務實踐所學,更重要的是讓同學思考平等、公義等社會課題,並對不同社群建立同理心。另外,在籌劃、執行及參與服務項目的過程中,同學可建立團隊精神及責任心,成為具知識和樂於服務的世界公民。他期望學生能充分把握各方共同創造的這個服務和學習的機會,親身體驗回饋社會的意義。

服務團團長、中醫藥學院教學科研部副主任余堅文博士表示,計劃由學生作主導,包括構思、執行等,大學期望他們學習項目管理,亦要切實地思考當地社群實際需要,提供持續及適切的服務。

浸大校友會當然委員蕭泰崙是活動的參加者,他指浸大同學統籌及組織大部分服務活動,懂得隨機應變,執行能力有一定水平,加上當中的熱誠及投入,讓他深受感動。作為校友,他期望在未來繼續與學生分享經驗,鼓勵他們精益求精。

生物科技二年級潘俊喬分享今次義工活動的得着時指,最難忘的是完成義教後,當地的孩子流淚送別義工隊,令他們既窩心又不捨。由於當地學童從沒有與外國人接觸,來自美國的Joshua Claassens和英國的Timothy Berrow兩名國際學生大受歡迎,所到之處小孩都爭相與他們握手。Joshua表示,當地的教育模式較單向,較難孕育創意,希望未來除了幫助學童外,亦可以啟發老師,他更承諾畢業後會再到當地服務。
 

返回上一頁

 

金城營造集團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燕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聯絡我們

©2016 王錦輝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